2018年,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的產量穩步上升,達到5688萬噸,同比增長了6%,而產銷率較2017年出現小幅下滑。過去,由于行業的粗放式飛速發展,行業出現嚴重產能過?,F象,隨著近年來國家相關政府部門不斷出臺政策解決問題,未來行業將逐步走向綠色轉型升級道路。
行業產量同比增長6%,產銷率小幅波動
有色金屬工業是制造業的重要基礎產業之一,是實現制造強國的重要支撐。進入新世紀以來,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迅速,基本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的需要。但與世界強國相比,在技術創新、產業結構、質量效益、綠色發展、資源保障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。
根據工信部最新的數據顯示,2018年,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生產總體平穩,十種有色金屬產量5688萬噸,同比增長6%。
2018年,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產銷率為99.8%。產能過剩問題是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的一個頑疾,通過前些年的粗放式飛速發展,我國有色金屬行業部分子行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,比如鋁、銅、鉛等,這些子行業的生產規模較大,對環境的影響也較大,與此同時,閑置的產能本身也是一種較大的浪費。
政策出臺解決產能過剩,行業邁向綠色轉型升級
國家對目前有色金屬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較為重視,先后出臺了鋁、鉛等行業準入條件,提高行業的準入門檻;同時,對行業內的落后產能進行淘汰。隨著調結構的持續進行,有色金屬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將會逐步解決。
從政策影響來看,淘汰落后產能有利于有色金屬行業的長期發展,通過淘汰落后產能,將鼓勵行業內公司不斷進行技術改造、降低消耗、降低污染、降低成本,未來的產品結構將逐步向更高的附加值轉變。
有色金屬行業應遵循“穩中求進”的總基調,積極推進有色金屬工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。十三五”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,也是我國邁入世界有色金屬工業強國行列的關鍵時期。根據我國《有色金屬工業“十三五”發展規劃》提出的要求,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有色金屬行業在技術創新上,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創新體系基本形成,重點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%以上;在轉型升級上,航空鋁材、電子材料、動力電池材料、高性能硬質合金等精深加工產品綜合保障能力超過70%,基本滿足高端裝備、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需求;在綠色發展上,重金屬污染得到有效防控,企業實現穩定、達標排放。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、主要產品單位能耗進一步降低;在兩化融合上,在線監測、生產過程智能優化、模擬仿真等應用基本普及,選冶、加工環節關鍵工藝數控化率超過80%,實現綜合集成企業比例從當前的12%提升到20%,實現管控集成的企業比例從當前的13%提升到18%,實現產供銷集成的企業比例從當前的16%提升到22%,建成若干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。
*本文部分內容(圖片)來源于網絡,若牽涉版權請聯系刪除。